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

由来

三月三,又称上巳节,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,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最初是一个以巫术信仰为依托的祓祸祈福的节日,主要进行乞婚配、求生育的习俗活动,汉代时,三月“上巳”被正式确定为节日,魏晋以后,上巳节被固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,即春楔,成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节日,到了晋朝,上巳节逐渐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。

传说中,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,中原地区自古就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,还有伏羲、女娲交合造人的传说,认为这一天是人类的诞生之日,因此上巳节与祭祀神灵、祈求生育子嗣有关。

风俗

三月三的风俗丰富多彩,各地有所不同,在汉族地区,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祓除畔浴,即到水边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,以祓除不祥,还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,荠菜鲜香可口、营养丰富,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。

在壮族地区,三月三被称为“歌节”,是壮族青年男女欢歌、汇聚江边饮宴的日子,这一天也是壮族祭祖、祭拜盘古、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,在广西,三月三还是汉族、瑶族、侗族、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,人们会举家出游赏杏花,放风筝,享受春天的美好。

三月三在女儿节的意义上,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,如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,穿针引线验巧,做些小物品赛巧,摆上瓜果乞巧等,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展示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。

三月三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的节日,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。